志在精忠报国

本报记者 李树军

“1931年冬,祖父组建起‘国民抗日救国团’、举行誓师大会时,当地民众群情激愤,不断高呼抗日口号、高唱岳飞的《满江红》,村中老人还挥笔疾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赠给他。”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宋锦春谈起祖父宋凌阁组建抗日义勇军、智擒日本间谍石本权四郎等抗战故事时,仍然十分激动。他说,祖父和当地民众一起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志在精忠报国的精神,始终激励着自己。

宋凌阁出生于北票牤牛营子村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宋祥医术高明、家境殷实。1920年,宋凌阁从朝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拒绝父亲学医的要求,回乡办学。朝阳寺第一党支部就是在这所学校成立并作掩护开展工作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宋凌阁在父亲宋祥和哥哥宋凌汉的支持下,组建了200多人的“国民抗日救国团”,在关帝庙前举行誓师大会。誓师大会上,宋凌阁被公推为司令,从此,他率领的队伍在与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932年初,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朱霁青的帮助下,宋凌阁与邻村跑达子沟李海峰领导的抗日队伍联合,组建“东北国民救国军第一师”,李海峰任师长,宋凌阁任参谋长,当时共有步兵、骑兵600多人,司令部设在牤牛营子村关帝庙内。

1932年夏天,宋凌阁收到消息:一个着装迥异的日本人经常往返于锦州与北票之间。经侦察,这个日本人叫石本权四郎,是一个“中国通”,被日本关东军司令派往北票、义县、北镇、锦县和热河一带,承担搜集情报,策动热河军政首脑投降日寇、归顺伪满洲国的任务。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