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其中,“改进调查研究”被列为第一条,体现了党中央对破除形式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重视。十年来,这一规定不仅重塑了调研工作的方法论,更推动了从“经验导向”到“问题导向”的深度变革,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央八项规定将“改进调查研究”置于首位,体现了党对科学决策、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重视。从实践转变来看,这一规定推动了调研方法从“形式导向”向“实效导向”的转变,强调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从实效导向来看,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调研工作的质量,也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中央八项规定在调查研究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不仅体现于方法论的革新,更体现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一实践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理论逻辑:调查研究的思想根基与时代使命
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升华。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体现,是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思想在党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不仅成为党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实、细、准、效”五字诀,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强调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实”践群众、“细”致入微、“准”确把握、“效”果落地。这一方法论的提出,标志着调查研究工作从“经验驱动”向“科学决策”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实践升华。浙江“千万工程”自2003年启动以来,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农村发展需求,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最终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千万美丽乡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在推动地方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历史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从延安时期“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到新时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调查研究始终是党的传家宝。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制度化手段,将这一传统从“工作要求”升华为“政治纪律”,要求领导干部从“会议桌”走向“田间地头”,实现调研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回顾党的历史,调查研究一直是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调查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调查研究依然是党了解国情、制定政策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他亲自带头深入基层,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制定一系列重大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制度化手段,进一步强化了调查研究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促使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将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这种制度化的安排,不仅提升了调研工作的科学性,也增强了调研成果的实效性。
二、实践转变:从形式主义到真抓实干的突破
一是破除“盆景式调研”的顽疾。过去,调研中普遍存在“打卡式走访”“材料依赖症”等问题。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搞“盆景式调研”,即精心布置、精心安排、精心包装,表面上看调研深入,实则流于形式。这种调研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导致调研结果失真,无法为决策提供真实依据。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各地通过创新调研方式,将调研场景从“精心布置的样板间”转向“原生态的矛盾现场”,有效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调研模式。这种转变使调研人员能够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和实际问题,获取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制定有效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相关部门(单位)通过“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贫困乡村,了解群众真实困难,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这种调研方式不仅提高了调研的实效性,也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是构建“闭环式”调研机制。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强调成果转化,形成“发现问题—分析症结—制定对策—跟踪评估”的完整链条。传统的调研工作往往存在重调查轻研究、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导致调研成果停留在纸面上,无法真正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而新时代的“闭环式”调研机制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发现问题”阶段,调研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信息,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症结”阶段,调研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制定对策”阶段,调研人员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在“跟踪评估”阶段,调研人员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调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多轮实地调研,了解地方发展需求和群众诉求,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闭环式”调研机制的优越性。
三、实效导向:调研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是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跃升。调研成果的转化是推动政策科学化、精准化制定的重要路径。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能够精准识别社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科学决策的理念。在调研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能够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同时,调研成果的转化还促进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多方协商,使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以调研为基础的政策制定模式,有助于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从而推动政策制定更为科学化、精准化,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党群关系的重塑与巩固。调研成果的转化不仅是政策制定的工具,更是党群关系重塑与巩固的重要桥梁。通过调研,可以深入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过程体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调研过程中,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拉近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调研成果的转化还促进了党群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使群众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这种以调研为纽带的党群关系重塑,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新时代背景下的调查研究革新
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更加科学、务实、高效的调查研究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八项规定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提升了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也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国情、了解民意、回应关切,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央八项规定引领的调查研究革新,不仅是作风建设的突破口,而且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成果。从“形势研判”到“实效检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这场变革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调研机制创新,才能在百年变局中把握历史主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