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创新力成就生产力

——“活力中国调研行”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上接1版)

以场景创新撬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开放的场景资源正成为各地竞逐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抓手。

在广东深圳,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的测试场地上,一台台农业无人机缓缓升空,进行喷洒作业测试。这款产品已在多地投入使用,成为许多村民劳动致富的生产工具。

“广东的产业基础好、应用场景开放,让我们的创新成果得以加速落地,无人机产品体系已涵盖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诸多领域。”联合飞机总经理李晓亮说。

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70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年飞行近80万架次,加速构建全省30分钟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在广东,不断“上新”的应用场景正推动低空经济融入千行百业,加速释放产业价值。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46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为13%,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蝉联世界第一。

升级!传统产业焕新“智”变

在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的广东潮州,一颗颗以陶瓷材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是当地传统产业持续转型突围的技术“结晶”。

这些电子元器件名叫“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因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被称为“电子工业大米”,但我国曾经长期依赖进口。

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实现MLCC介质层厚度从5微米到小于1微米的关键技术飞跃。“凭借高端技术,产品顺利进入AI服务器、高端车载电子、通信基站等高门槛市场。”公司副总裁邱基华说。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主动拥抱新技术,我国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培育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广东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育成,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通过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多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壮大。

北京永定河畔,百年首钢,高耸的钢铁高炉见证发展蝶变——曾经“百炼高温”的首钢一高炉,如今已变身兼具工业风貌和未来感的文化科技新地标。

乘坐“齐天号”星舰漫游太空,戴上VR眼镜感受传统神话故事的奇妙幻境……布局AI、AR、VR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的科幻娱乐体验,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2024年开业首年,就迎来了近百万人次观光客。

安徽宿州是黄淮海地区的大豆主产区,但曾一度为亩产不高犯难。记者近日在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看到,从建立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一批高产种从这里诞生。

入驻种业科技谷一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将前沿技术和科研团队引入宿州。“我们已经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32个,这些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中心负责人段凯旋说。

从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到新材料研发推陈出新,我国传统产业在应对需求瓶颈和同质化竞争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展现出迭代跃升的全新态势。

蓄力!未来产业蓝图铺展

合肥高新区“量子大街”,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此集聚。以此为核心,一个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推动量子科技加速走向实用。

在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全球首个量子加密通话服务“量子密话”和量子办公应用“量子密信”:只需更换一张SIM卡并开通业务,普通手机即可实现防窃听的加密通信。

“目前,量子密话密信用户接近600万,服务覆盖单位超3000家。未来,量子通信用户有望突破千万。”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说。

从量子科技到核聚变技术,从人工智能到深空探测……在合肥,一批前沿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未来产业布局逐渐清晰。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表示,安徽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正在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率先探索新方向、积极布局新产业。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多地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只见一条铺满沙石的训练场地上,“天工”快速跑过,如履平地。正是这款机器人,今年4月在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中夺得冠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介绍,走出实验室到真实环境是对人形机器人的极大考验,夺冠后,“天工”仍在迭代优化,目前已在真实电力巡检场景落地应用。

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给予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支持。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软”环境和“硬”政策的支持,让许多具备高成长性的企业加速奔跑,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

起步加速、变道避障、减速停车……在广州南沙,一辆辆自动驾驶汽车畅行在大街小巷。乘客只需打开手机下单叫车,就可以享受到无人驾驶出行的全新体验。

这些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由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已经为北上广深部分地区的居民提供出行服务。在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与扎实的产业基础支持下,该公司最新一代自动驾驶车辆日前已在广州、深圳开启公开道路测试,持续提升复杂场景应对能力。

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各地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化作人工智能的语音播报声、机器人迈步的“咔嗒”声、无人机起飞的轰鸣声,串联成大江南北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交响曲。

(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