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创新力成就生产力

——“活力中国调研行”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新华社记者    陈芳    温竞华    宋晨

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千年古都北京变身“人工智能第一城”;

研发经费投入、区域创新能力领跑全国,“世界工厂”广东加速推动制造业攀“高”向“新”;

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球最大,农业大省安徽正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的“高产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近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在深入北京、广东、安徽等地采访时看到,各地正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加速奔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成势!新兴产业活力迸发

76秒下线一辆车!

时值盛夏,外面是高温酷暑,100个足球场大的小米汽车工厂内,同样“如火如荼”——

记者一路穿行车间腹地:耳边,机械马达低鸣声与气动工具嘶鸣声此起彼伏;眼前,超700个机器人协同作业,200多道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100%,9100吨压铸机将原本需要70多个零部件焊接的后地板件一次压铸成型。

小米汽车的“速度与激情”,是活力中国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

行走在北京的成府路、知春路、中关村大街一带,随处可见AI印记——这里被誉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区域。

记者敲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大门,研发人员正争分夺秒迭代最前沿的多模态世界模型。“我们正试图回答一个更前沿、更宏大的命题:如何让AI真正看见、理解并影响物理世界?”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说。

荟萃我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大模型,孵化出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发力建设“人工智能第一城”。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说。

北京市市长殷勇表示,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已培育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北京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一条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正牵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在安徽合肥,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超级工厂集聚多项“黑科技”,构建起柔性、高效、低碳的智能制造体系——

依托AI视觉定位与力控系统,车身色彩分色线精度控制在0.3毫米以内;借助自研算法及工业级监控机器人,1500个关键点的瑕疵检测精度达0.2毫米……

近年来,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全产业链一体发展、深化多维合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今年1月至5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下转3版)